中國教育報-中國教育新聞網訊(記者 孫軍)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、多樣化的專業選擇,實現學生跨學科培養,日前,青島大學公布首批微專業建設名單,包括數字智慧醫學、社會機器人、知識產權管理與實務、標準化與社會治理、人工智能和智能金融等6個微專業。微專業契合“大需求”,青島大學開設的微專業,由院士、教授、行業*領銜,按照“學科交叉、協同育人、需求導向”的原則建設。
微專業因其具有“小學分、精課程、高聚焦、跨學科”的鮮明特征,已成為復合型人才培養的“催化劑”。青島大學立項建設的6個微專業,均包含6—10門核心課程,20學分左右,學生達到微專業培養方案學習要求,可取得微專業證書,學制為1—2年。微專業的開設,旨在以快速、集中培養的方式,實現對學生主專業的拓展和延伸以及與其他專業的復合交叉,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。
數字智慧醫學和智能金融微專業是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機器人等高新技術背景下開設的醫—工、文—工結合微專業。數字智慧醫學以智能技術服務臨床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,面向大健康產業培養醫工交叉融合的復合型創新人才。智能金融微專業,旨在培養掌握金融學基本理論知識,同時具備扎實的計算機編程技能、熟練運用金融科技方法三大核心能力的復合型、創新型智能金融人才。
人工智能微專業依托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,由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開辦,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微專業培養方案,開發以培養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型人才為主導的課程和實踐體系。學生在掌握原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,系統掌握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理論、應用方法與實踐技能。
社會機器人、知識產權管理與實務和標準化與社會治理3個微專業,均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設立。面向數字化、知識化、智能化、網絡化背景下的時代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要,旨在培養具有堅實而寬泛的原學科專業背景,并兼具微專業知識背景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,同時為碩士點培養優秀的后備生源。
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告訴記者,微專業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、重塑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重要手段。青島大學開設微專業為學生跨學科學習帶來多元化選擇。學校將持續探索、匯聚合力,將現有課程與新課程相結合,打造“小而精”“創而新”的微專業,著力構建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。
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